經黨中央批準,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定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啟動。啟動封關運作,是向世界展示我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和信心。在封關運作進入倒計時的關鍵節點,由中廣核技受托管理的中廣核貝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核貝谷”)正以硬核科技與高效服務,深度參與海南7個口岸的核心設備配置與通關方案設計,為實現“管得住、通得快”的封關目標筑牢技術根基。從海南自貿港的“試驗田”到全國多地口岸的“實踐場”,中廣核貝谷的智慧海關解決方案不僅重構了通關監管的效率邏輯,更為我國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了“國門樣本”。
▲海南自由貿易港(圖源:海南自由貿易港微信公眾號)
海南封關沖刺:科技筑牢“管得住、通得快”雙防線
在海口新海港“二線口岸”的24小時封關演練現場,中廣核貝谷技術團隊成員李釗緊盯著設備屏幕——當貨車緩緩駛入監管通道,加速器與探測器瞬時啟動,車輛信息自動上傳至中國(海南)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海關智慧平臺依托大數據風控模型完成風險研判,低風險貨物秒速放行。“看著貨車高效無誤通過,所有辛勞都化作了成就感。”這場數秒內完成的通關流程,背后有著中廣核貝谷近三年的技術積淀與高效執行的身影:3個月完成海口集中查驗場4套大型貨車檢查設備交付,5個月內完成新海港、秀英港等6套設備全流程部署,同期交付八所港旅檢及貨檢設備,支撐起自貿港封關硬件基礎。
▲中國新聞網介紹海口新海港內中廣核貝谷車輛掃描系統
當車輛以低速通過車輛掃描系統時,海關通過智能審圖,可以快速、精準識別出貨物的高風險異常情況,整個掃描作業時間不到兩分鐘。
科技賦能的核心價值,在于實現安全與效率的動態平衡。在新海港、秀英港投用的5套車輛檢查設備,構建起“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智能監管模式,理想狀態下日均可保障480輛查驗車輛高效通關。這種“數據穿透式監管”既通過智能風控模型精準識別高風險貨物,筑牢國門安全屏障,又以數字化閉環管理降低企業流通成本,讓科技紅利直達市場主體,為自貿港建設注入“加速度”。
全國布局:從“單點突破”到“系統賦能”的開放圖景
中廣核貝谷的智慧實踐不止于海南。從西北的“空中絲綢之路”到東南的專業貨運樞紐,從保稅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到國門生物安全的智能守護,其解決方案已在全國多地關鍵口岸落地生根,形成覆蓋旅客通關、貨物監管、樞紐建設、安全防護的立體化智慧監管體系。
▲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智慧海關
在新疆,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北航站區采用“智能審圖+人臉識別+物聯網”技術矩陣,旅客通關效率提升超30%,人臉識別準確率達99.8%,成為“空中絲綢之路”的智慧門戶;在江西,南昌綜合保稅區高新片區“數字化閉環”管理系統7個月完成全流程交付,實現貨物申報至放行100%線上化,為特殊監管區域制度創新提供“南昌樣本”;在湖北,亞洲最大專業貨運樞紐——鄂州花湖機場的進境水果、水生動物監管場地檢疫處理場與信息化中心,通過智能溫控與溯源平臺,助力生鮮通關時效壓縮40%,守護“菜籃子”安全的同時激活樞紐經濟;在云南,清水口岸進境冰鮮監管場地以“智能查驗+生物安全監測”系統提升通關效能,既強化國門防線,又助力跨境貿易便利化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河南,鄭州國際陸港核心功能區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實現全流程數據的實時采集與分析,可實時掌握物流動態,提升風險預判和查驗能力,提升貨物通關效率,為“鋼鐵駝隊”暢通歐亞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
中國日報近日在《孟定清水河口岸進境冰鮮水產品指定監管場地通過國家驗收》報道中也提到,“該場地投入使用后,緬甸等印度洋地區的優質冰鮮水產品可通過此口岸進入國內市場,既能豐富消費者的‘菜籃子’,又能顯著提升孟定清水河口岸的物流樞紐功能及產業聚集能力,進一步助推云南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
▲央視報道中廣核貝谷“智慧海關”系統助力烏魯木齊機場通關效率大幅提升
從海南封關的“最后一公里”攻堅,到全國口岸的“智慧化升級”,這些項目的落地并非偶然,其核心競爭力體現在中廣核貝谷對海關監管需求的深度解構,即以多技術協同打造智能監管矩陣,以場景化定制適配口岸特色功能,以全流程提速壓縮時間成本,以戰略協同融入國家開放大局。從“便捷旅客出入境”到“加速保稅經濟”,從“守護國門安全”到“激活樞紐功能”,中廣核貝谷以科技與服務為筆,勾勒出我國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的生動軌跡。
面向未來,中廣核貝谷將持續迭代貨物車輛檢查系統、CT型物品檢查系統等核心產品,優化智能安檢與智慧口岸整體方案。在服務國家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征程上,這家科技企業正以創新為墨,書寫著科技賦能開放、守護國門安全、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當科技與制度同頻共振,中國開放的大門必將越開越大,通向更廣闊的未來。